鉀是作物生長發(fā)育必需的營養(yǎng)三要素之一,具有促進作物光合作用,加快光合產物的運輸,增強作物體內各種酶的活性,協(xié)調作物的代謝活動,增強作物的抗逆性,改善作物品質等重要作用。我國耕地目前約有1/3缺鉀,且土壤缺鉀的面積還在不斷擴大。如何科學施用鉀肥,才能獲得較大的效益呢?
選肥
看土壤條件 從土壤質地看,黏質土速效鉀含量往往較高,可少施或不施;砂質土速效鉀含量往往較低,應增施鉀肥。缺硫的土壤應選用硫酸鉀肥;鹽堿地應施用硫酸鉀肥,不應選用氯化鉀肥,以避免增加土壤中氯離子的含量。
看作物種類 硫酸鉀適用于各種作物,尤其是馬鈴薯等忌氯作物,效果比氯化鉀好。對于纖維作物,則氯化鉀比較適宜。由于硫酸鉀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生成硫酸鈣,而在酸性土壤上生成硫酸,所以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上長期大量施用硫酸鉀,要注意防止土壤板結,應增施有機肥料改善土壤結構。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硫酸鉀則需增施石灰,以中和酸性。對于水田等還原性較強的土壤,施用硫酸鉀的效果不及氯化鉀,主要缺點是易產生硫化氫毒害。對于十字花科作物和大蒜等需硫較多的作物,施用硫酸鉀效果較好,應優(yōu)先調配使用。氯化鉀對忌氯作物不宜施用,也不宜作種肥。由于氯化鉀在酸性土壤中生成的鹽酸能增強土壤酸性,有可能加強活性鐵、鋁的毒害作用,因此,在酸性土壤上施用氯化鉀應配合施用有機肥料的石灰,以便中和酸性,減輕毒害。
看肥料價格 由于硫酸鉀成本比較高,價格明顯高于氯化鉀,所以,在高效經濟作物上可選用硫酸鉀,而對于一般的大田作物除少數(shù)對氯敏感的作物及鹽堿地外,則宜用較便宜的氯化鉀。
看灌溉條件 有灌溉條件或多雨的地區(qū),只要土壤排水條件良好,大多數(shù)作物均可選用氯化鉀肥,對產量和品種不會產生不良影響。
施用
高產田塊多施 隨著作物產量的不斷提高,作物成熟收獲必然要從土壤中帶走大量的鉀,若得不到及時補充,土壤供鉀不足就會明顯影響產量,成為作物高產的限制因素,所以鉀肥應重點施用于高產田,以充分發(fā)揮鉀肥的增產作用。對常年大量施用有機肥或秸稈還田數(shù)量較多的田塊,鉀肥的施用可以酌情減少或隔年施用。
輪作田塊“偏”施 在稻—稻輪作中,晚稻施鉀增產效果比早稻好。因為早稻施用有機肥多,晚稻在“雙搶”季節(jié)插秧,有機肥施用少,而且晚稻田擱田、烤田的次數(shù)和天數(shù)比早稻減少,土壤鉀素不能很快釋放出來,所以晚稻比早稻更容易缺鉀。在冬小麥、夏玉米輪作中,鉀肥應優(yōu)先施在玉米上。
與氮磷肥配合施 當土壤中氮、磷養(yǎng)分含量低,生產水平不高時,鉀的問題不會突出,隨著氮、磷肥用量的增加和產量的提高,土壤對鉀肥的需要就會日益明顯。大量試驗表明,在施用氮、磷肥基礎上施用鉀肥,水稻一般可增產15%左右。目前在一些地區(qū),氮肥作用有下降的趨勢,原因之一是沒有注意配施鉀肥,氮、鉀比例失調。因此,在生產實踐中,必須注意平衡施肥。
方法用量合理 鉀肥在土壤中移動性小,宜做基肥施于根系密集的土層。同時鉀是可再利用的元素,作物后期吸鉀數(shù)量不多,主要靠器官中養(yǎng)分的重新分配,作物生育后期不如前期追施鉀肥的效果好,所以,一般鉀肥應作基肥或早期追肥。鉀肥的施用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:撒施后用犁翻壓入土,播種時隨種或在種子附近條施,撒施后進行淺層耕作(耙地或耘田),穴施,表面撒施,葉面噴施。窄行作物如小麥可采用第一種方法作基肥。水稻用第三種方法,在插秧前施入并進行淺層耕作,稱為耘面肥。溝施和穴施適用于寬行作物的追肥,如玉米、棉花、煙草、西瓜等。表面撒施僅限于水稻、小麥的早期追肥。因為大部分鉀肥為氯化鉀,不宜與種子混合施用,采用第二種方法只能施在種子附近。在缺鉀地區(qū)對作物噴施鉀肥有明顯的效果,噴施濃度為
0.5%~1%。
鉀肥的適宜用量應以土壤速效鉀含量高低、作物種類和各種營養(yǎng)元素相互平衡而定。在目前鉀肥比較少的情況下,一般還做不到完全滿足作物的需求,以每畝鉀肥(K2O)用量3~6公斤為宜。土壤嚴重缺鉀又喜鉀的作物,鉀肥用量可適當增加,土壤缺鉀不嚴重和農家肥用量充足的地塊,鉀肥可以少施或不施。